
1月29日上午9时30分,香港法院向恒大发出“清盘令”。
要知道,只有一个公司在“资不抵债”、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下,才会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。
值得一提的是,香港对恒大进行破产调查,但是,对于内地而言,各地法院可以自行裁决“是否承认”。
可以确定的是,目前为止,恒大以负债2.5万亿的巨额债务,位居国内房企的负债榜首。而香港这条法令,被不少人看作是恒大走向结束的开始。
许家印这个“罪魁祸首”必定是要承担起代价,一无所有只是下场之一,可是,对于无辜的购房者而言,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呢?
利字当头,一切成空
在商言商,做生意讲究利益最大化,无可厚非,但是,若一味地贪图利益,不惜试探法律的底线,那只有一个下场,就是自取灭亡。
许家印就是如此。
1997年,恒大集团初次亮相。
彼时,正值中国房地产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高速时期,而他这番独特的行业目光,也确实比别人迈出了意想不到的一步。
不过,对于许家印成立恒大,行业内却流传着不少的“蛛丝马迹”。
比如,恒大在2016年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,表明着恒大是1996年成立,但实际,当时他还是一名打工人,在广州鹏达房地产公司做项目经理。
另外,上个世纪的公司若成立,需要“实收资本”,而不是“认缴资本”,且“虚假验资”和“抽逃注册资本”是重罪,而恒大一开始就是一家注册资本三千万的公司。
即便许家印打工时期业绩优秀,又怎可能会有高达三千万的资产。当然,也不排除他有其他“突然暴富”的可能性,或者以其他方式筹措。
不管怎样,许家印的摊子是支了起来,借着东风,在广州开起了第一个楼盘,中规中矩,却也创造了房企中的几个奇迹。
尤其是“珠岛花园”的项目,以40万元的本金赚到几个亿,并且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,获得五家银行的联合贷款四千多万。
恒大犹如一匹黑马,迅速成长起来,还在2009年11月,在香港联交所上市,可是,短短十几年时间,辉煌不再,只有无底线的衰退。
其中原因,就是许家印“空手套白狼”的野心太大了!
民生未来,得有保障
“无钱买地”是恒大迅速扩张的主要方式:借银行钱买地,让施工企业垫资建设,亏本预售,回笼资金。
据公开数据显示,近年来,恒大每年的土地购置费用都在千亿以上。而许家印的资产不过百亿。
除了房地产,恒大还有对汽车、足球等其他行业的涉猎,可惜成效甚微。
其实,这种“超强消费”的商业模式,在“房产预售制”时期,是敢拼敢干赚大钱,可今时不同往日。
因此,恒大大量举债,却无法偿还,每年还有利滚利的高额利息。
曾经许家印以“我可以一无所有,但恒大的投资人不能一无所有”的口号,响彻整个投资圈,但现在,投资人一无所有,他却忙着转移资产,甚至不惜与妻子离婚,向境外转移资产。
2023年9月28日,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,恒大彻底爆雷。
但是,恒大高达2万亿的债务,绝非抓几个人就能完事儿,尤其是6000亿元的保交楼项目,也是万千业主们的心血,不能不了了之。
因此,一直没有传出相关部门对许家印等人的具体处理方式,但对于保交楼项目,大多数已经被各地接管,有的完工的只需要少量资金便能盘活继续运作,而有的工期长,或许需要一定时间。
无论如何,各地政府不可能不顾民生问题。
这也是香港对恒大发出“清盘令”后,内地没有多少响动的原因。
而其余债务,则几乎是在债权人手中,总不能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如流水般一去不回,从2022年6月初见端倪时一直有准备,而恒大从前以“资产重组”的方式拖着,可惜无力改变结局,不得不破产重组。
这也意味着无论许家印等人是否触犯法律需要接受制裁,都会被股份清零,即便转移到境外,也绝大几率被索赔处置,恐难有翻身之日。
一个被标榜的企业家,走到这番落寞结局,离不开他自作自受、贪婪无度。
房企或许会开启新时代,而这个前车之鉴,也应该给不少企业家留下教训,路一步步走、饭一口口吃,否则只能是“吃不了兜着走”,切勿以身犯险。
